close

 在十年前剛開始碰海膽的化石時,雖然出土的化石不少,但是台灣的相關文獻並不多,除了早年的早坂一郎之外,大概就是那個傳說在跑路中的海膽專家有十幾篇文獻可尋,此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已發表的文章幾乎都是英文的,參考書或教科書也只有英文可查,對於非專業的研究者來說是一大障礙,因此當時拜訪過的幾位化石研究者(王良傑、薛文吉)就打趣說,圓圓扁扁的叫沙錢海膽,一包的叫包仔海膽,還有五孔海膽、二孔海膽、麵龜海膽、臉譜海膽等等,這樣命名實在是很不夠專業,不過這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


 後來論文的題目選擇了海膽化石,我的指導老師專長是珊瑚跟軟體動物,當時跟他討論論文方向時他就說,台灣研究海膽化石的人很少,所以只要你研究得比別人多,那你就是專家了!我也一直抱著這個夢想,希望真的可以成為專家,無奈研究生活不夠努力,後來也只有研究一個屬的海膽(就是馬氏扣海膽啦),然後就畢業了。這中間當然又過了好一段時間,工作期間一直都很忙碌,直到最近因為不景氣,總算是比較閒了一點,又回頭來翻出過去的一些標本及文章,希望可以完成之前未成的夢想。


 言歸正傳,要幫海膽鑑種,首要工作就是要從分類做起,在以前上古生物課時,棘皮動物門使用的課本是Moore的< Invertebrate Fossils>無脊椎動物化石(1952年出版),後來在幫某些標本鑑種時,又從圖書館找到了<Treatise Invertebrate Paleontology>無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專論(1966年出版)這套書,光這兩個就使用兩套的分類,之後又找到一篇關於海膽分類介紹的文章(Durham and Melville合著,1957年),出現了第三套的分類,而台灣的那位專家也針對沙錢目(Clypeasteroida)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分類(1984年),由此可知,對於海膽的分類其實還沒有一個公認版本的系統樹,從1952年(或是更早以前)一直研究到現在,各家都有自己主觀的分法,以致於當年我在研究時搞得一頭霧水。仔細區分一下,其實各個分類在科(Family)以下的分法與命名較為一致,差異較大的部份在亞綱(Subclass)到超科(Superfamily)這個環節,有的甚至就在屬以上就直接打個分類不明(Uncertain),可見該如何分,對某些種類來說還是不明確的,可能是因為以化石為主的分類會缺乏很多可供分類的棘刺或軟組織,要搞懂分類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除了翻舊文章外,現在網路資訊很發達,搜尋相關資料,發現了一些有用的網站,像是英國的Nature History Museum有個海膽的專章介紹,台灣也有個數位典藏計劃,裡頭有海膽化石及現生種的圖片與簡介,而在2000年以後,有一批人在研究台灣現生種海膽,並且陸續的有一新的文章發表,這批人包括有中研院的李坤瑄、陳章波及科博館的趙世民,前陣子才完成的台灣物種名錄裡,棘皮動物的部份應該就是他們的相關的成果。


 前面提到的這些,就是我用來做譯名與分類的參考來源,大概整理如下:
1. < Invertebrate Fossils>中Moore的海膽綱分類
2. J. Wyatt Durham and R. V. Melville的海膽分類
3. <Treatise Invertebrate Paleontology>的海膽分類
4. Nature History Museum(NHM)的海膽分類
http://www.nhm.ac.uk/research-curation/research/projects/echinoid-directory/class.html
5. 數位典藏計畫中之海膽分類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dacs5/System/Catalog/List.jsp?CID=15136 生物分類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dacs5/System/Catalog/List.jsp?CID=14899 化石分類
6. 台灣物種名錄http://taibnet.sinica.edu.tw/ajaxtree/allkingdom.php


 其中,Moore的海膽分類是最簡單的,可惜只有介紹到亞目到科,加上它已經是半個世紀前的東西,在這段期間已有不少的改變;第二個Durham的分類算是較具系統,只是它的分類我比較不慣用;第三個分類其實我還蠻推薦的,因為<Treatise Invertebrate Paleontology>這套書有較多的各種屬敘述,在鑑定上較具參考性,要挑的大概是它的資料也是四十多年前的了;第4個NHM收錄的種屬及數量是最多最齊全的,但是它的分類也是最龐雜混亂的,各層間的關係系統性階層有高低,參差不齊,短時間內難以搞懂,需投入時間好好研究;第5個數位典藏計畫是分類最不清楚的一個,而且它沒有交待完整的分類系統,不過,由於它有中文譯名,而且大多是台灣的標本,所以在本土化石的鑑定上反而是最有參考價值的,最後一個台灣物種名錄,它完成的年代最近,而且將台灣的化石分類列得很詳細,只是它所列都為現生種,對只有化石種發現的種屬來說還是得參考其他分類。綜合各家的分類,我決定以最後一項,也就是台灣物種名錄的分類為主軸,參考其他的分類為輔,建立我的分類表,至於譯名的採用,原則上是以第6項跟第5項為主,加上其他文獻蒐羅來的學名與譯名,沒有譯名的,就查地質學名詞,找字根自己翻啦!寫太多東西了,完整的分類譯名表見下一篇。有興趣的人可以就上頭列的六個參考來源去細讀其內容,你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分類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latfo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