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 現生的海膽以正型海膽占大多數, 可是在化石中正型海膽反而是比較少見的, 我目前收的標本算一算也只有三枚, 所以對此類標本的研究還較缺乏.


目前這三顆都還沒有鑑定學名, 等研究多一點後再定出她們的名字囉!


第一顆是採自嘉義中崙[圖一~三], 好像是某次帶野外時順便採得, 尺寸約45x38mm, 由於是河床上檢到的滾石, 外觀磨損嚴重, 反口面也有破損, 不過質地很堅硬. 此標本跟[王嘉祥:台灣海膽化石]一書中的柔海膽外形與產地均很相近, 不過此書中的柔海膽鑑定應該有誤, 所以目前尚未鑑定出名稱.


[圖一 反口面觀, 可見其破損程度]


[圖二 口面觀, 保存大致完整]


[圖三 側面觀]         


第二顆是採自恆春的恆春石灰岩中[圖四], 標本尺寸約18mm直徑, 外觀略有破損, 口面膠結良好, 所以沒有清的很乾淨, 殼表的許多微細特徵如步帶孔, 一級結節, 還有骨板的排列都可清楚見到, 因此初步鑑定屬於刻肋海科的刻肋海膽(Temnopleurus sp.).


刻肋海膽應該是台灣目前發現最多的一類正型海膽化石, 這可能跟它泥砂質底的生活習性有關.


[圖四 刻肋海膽反口面(左)及口面(右)]


第三枚是系上同學去桶頭出野外時採得送我的[圖五], 地層不明, 尺寸約22x18mm, 風化情形中等, 步帶孔及結節等仍可見, 初步判定為刻肋海膽科的化石, 種屬不明.


[圖五 桶頭的海膽反口面(左), 口面(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latfo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