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示室裡, 其實最吸引人目光的應該是這隻異特龍, 不過它並不是日本產的,
而且年代也不太對, 這隻是侏儸紀的恐龍, 而三笠的地層是從白堊紀才開始,
所以基本上是不太可能挖到的..
[大頭特寫]
雖然博物館的主題是菊石為主, 但是也是有教育目的的櫃位,
像這幾櫃就是介紹化石的歷史及世界各地的特色化石.
蝦夷層群的年代是白堊紀, 白堊紀時期的大型脊椎動物最主要當然就是恐龍了,
在北海道曾發現的種類有:鎧龍, 翼龍, 滄龍, 蛇頸龍, 以及天然念物"蝦夷三笠'龍"
其實這個蝦夷三笠龍也是屬於滄龍類, 不過因為是日本發現的新種, 所以當地十分引以為傲!
[鎧龍的頭骨化石]
[翼龍的部份肢骨化石, 下方是復原模型]
[蝦夷三笠龍化石, 只有頭骨的一部份]
[滄龍化石, 不過這隻產地是美國]
[滄龍的介紹及發現的化石, 旁邊還有小隻復原模型]
[首長龍, 就是蛇頸龍囉, 在館外有大隻的復原模型]
介紹完本地特色化石, 再來就是一些地層中可發現的其他種類化石,
首先是菊石的近親鸚鵡螺類:
北海道的鸚鵡螺是產自白堊紀的地層, 跟台灣新生代地層的看起來有別.
軟體動物其他種類的化石, 還有其他頭足類, 螺類. 二枚貝類等..
鮫(鯊魚)齒的化石, 這在台灣就算是較常發現的, 不過這裡展出的仍是以白堊紀地層產出的為主.
[比較屬於板狀的鮫齒化石]
[紋路很特別的鯊魚脊椎骨]
節肢動物門的甲殼類, 不外乎蝦跟螃蟹等, 但是....
[這個龍蝦的化石也太迷人了吧, 保存的超好的]
[螃蟹倒是跟台灣的很像, 都是以結核中發現的居多]
棘皮動物, 既然有中生代的地層, 那就當然少不了海百合了!
[心形海膽, 產自中新世地層]
[白堊紀的海星化石, 不意外只有外模]
[陽燧足]
[海白合化石, 解說上有看到之前看過的神奇星星形, 原來是莖的斷片]
植物的化石也很精彩, 有種子與葉子等..
[戶外展示區還有一塊大型的矽化木化石哦!]
參訪的期間, 特展室在展出"三笠一億年的歷史"特展, 講述三笠地區從一億年前至今的故事,
早年當然是以化石為主題, 到了近代, 則是以煤礦的開發為主, 其中還有一些史前文明的介紹.
煤礦的開發算是三笠地區發展的開端, 也因為開礦的結束造成三笠沒落,
如今三笠市是北海道人口倒數第二少的市, 全市人口不過一萬出頭而已.
[以前的礦區平面圖]
[展示著巨大的煤塊]
其他的幾個展示室分別介紹三笠出身的人, 三笠開拓史, 炭礦資料展示, 及森林資料展示等,
由於時間有限, 這部份就僅大略的走馬看花, 就用一些照片來帶過囉!
[以前探礦用的電池式電力機關車, 跟我們的新平溪煤礦有幾分神似]
[以前開礦使用的一些器具]
[史前文明遺留的一些古文物]
以三笠命名的除了那個三笠龍外, 還有這個三笠石, 它是在挖煤礦時發現的,
1992年由三笠博物館館長發現後, 經鑑定確認為一新礦物, 在1994年被命名為三笠石.
主要成份是含鐵的硫酸鹽, 與鐵礬有點類似, 由於容易潮解所以不太穩定, 所以要保存在密封容器中.
走到戶外, 其實還有一條野外博物館的見學步道, 是利用過去森林鐵道的路跡修建的,
所以沿線十分的平緩好走, 可以看到一些地層構造, 有煤層, 斷層, 及化石觀察等,
步道全長約1.2公里, 但是因為我時間不夠了, 就沒有去走了, 實在有些可惜呢!
[野外博物館平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