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新聞稿
100年04月15日


3月11日發生於日本宮城縣外海規模9.0的大地震,引發超過10公尺高的海嘯重創日本東北部,這起世界地震史上規模第4大的地震,截至4月14日的統計共造成超過1萬3千人死亡以及超過1萬4千人失蹤,為1923年關東大地震以來日本傷亡最為慘重的地震災害。同屬環太平洋地震帶的臺灣附近的琉球海溝及馬尼拉海溝其實也存在引發海嘯的類似地質條件,海嘯災害對於臺灣東北部及西南部近岸地區的威脅較大,因此應該要加速海嘯相關的調查與研究,並針對海嘯研擬適當的因應對策。


回顧歷史上幾次規模超過9的地震都有著相當類似的地質背景,這些大地震都發生於板塊隱沒帶的海溝附近(圖一),海底斷層系統的破裂長度達數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當海域發生規模甚大的淺源地震,斷層錯動海床就可能引起海嘯襲擊海岸地帶,海嘯導致的災害程度通常都遠大於地震搖動所帶來的災害。當海嘯在開闊的深海中產生時,其波長長達數公里至數十公里,波高僅數十公分至數公尺,並以數百公里的速度快速向外擴散,因此在開闊的深海海域並不容易察覺,但當此一長浪到達近岸較淺的海域時,前進速度減慢,波長遭壓縮,波浪的高度便會迅速累積,形成高達數十公尺的浪高並高速衝擊海岸,若在坡度平緩且呈現海灣的海岸地形,則可能累積更高的浪高,並侵入內地達數公里,即造成大規模的生命財產損失。若產生海嘯的來源區距離陸地愈近,則海嘯產生後到達陸地的時間愈快,預警及反應的時間也愈短,相對而言海嘯的威脅性也就更大。

[圖一 全球地震規模大於7地震、深度小於50公里,並伴隨海嘯發生的地震分布。(資料來源:美國地質調查所)]


臺灣附近海域具有兩處可能產生規模超過8地震的板塊隱沒帶環境(圖二),其一是位於東部外海的琉球海溝,為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下插到歐亞板塊之下;另一處則位於南部外海的馬尼拉海溝,為歐亞板塊向東隱沒下插到菲律賓海板塊之下。這兩處板塊聚合隱沒帶的海底若發生大規模的斷層錯移就有可能產生大地震並引發海嘯,並在數十分鐘至1小時內就可能到達臺灣,海嘯預警及避難的時間將十分有限。就海底地形分析,臺灣東部近岸地形陡峭,水深達數千公尺,較不容易受海嘯的傳遞和侵入;反觀臺灣東北部及西南部外海坡度平緩,水深較淺,利於海嘯的產生與向內陸傳遞,遭受海嘯侵襲造成的災害風險較大。

[圖二 台灣附近海域板塊分布狀況,以及琉球海溝、馬尼拉海溝分布位置。]


臺灣地處板塊碰撞的聚合帶,斷層活動及地震災害是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無可逃避的宿命,雖然臺灣過往海嘯的紀錄不多,民眾對於海嘯的認知也相當有限,但是以地質條件而言,是有發生海嘯侵襲的風險存在,不可掉以輕心。然而,斷層活動與地震都是目前科技無法預測的地質作用,尤其是海域的斷層調查更為困難,斷層的分布及特性都不易掌握,應長期逐步投入資源,增加對海域斷層系統的瞭解;我國現有的地震觀測站密度雖已為世界之冠,但多侷限於陸地上,近年來氣象局已積極規劃佈設海底地震儀,但受限於經費規模,目前僅延伸至東部外海數十公里,尚未充分涵蓋潛在引發大地震的板塊隱沒帶系統;對於發生於外海地震的偵測及定位分析較費時且準確性較低,建議未來需加速佈建,提升外海地震的偵測能力,多爭取一些減災避難的時間;位於近岸的相關重要設施(如核能電廠)也需模擬海嘯來臨的可能災害狀況,並建立救災避難的標準作業程序,以減輕災害的程度。另外,須加強民眾對於地震及海嘯的認知,進而瞭解並接受此一環境現實;政府單位也要加速建立完善的地震與海嘯預警系統以及健全的防救災制度,並透過平時不斷的宣導與演練,將防救災意識深植人心,以減輕海嘯對我們的威脅。

地調所發言人:江崇榮
擬稿人:盧詩丁、林燕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latfo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